| 投稿信箱:zhongjiaobei@vip.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获奖作品

[摘要] 托马斯•里克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因其在新品格教育推广中的突出贡献,被誉为“新品格教育之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品格教育进入我国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国内的学者对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里克纳本人及其主要学术经历和成就至今并没有专门介绍。这篇文章根据里克纳本人的回忆和介绍,结合其他文献中的资料,试图将里克纳40多年来的学术轨迹重现出来,让人们对这位学者的教育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 里克纳 美国 新品格教育

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1943~),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现任纽约州大学科特兰(Cortland)校区教育系教授,是该校著名的品格教育机构尊重与责任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4 th and 5th Rs)的负责人,目前主要从事品格教育、性健康教育研究。他还被聘为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在过去的40多年里,他和她的妻子以一种传教式的热情投入到品格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中,至今仍然活跃在各种活动中。为了将品格教育推向全世界,里克纳付出了许多精力和心血。他经常应邀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国内各地进行讲学、访问和交流,曾经去过加拿大、日本、爱尔兰、瑞士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他还在电台、电视台甚至网络上做主持人宣传品格教育。只要登陆www.cortland.edu/character,人们随时可以听到他关于品格教育的演讲。

里克纳是美国品格教育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提出品格教育学术架构的学者,他让美国的品格教育从价值之争进入到学术论证与实践阶段。2001年,品格教育伙伴组织(CEP)授予里克纳桑迪终身成就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里克纳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数量很多,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包括10本著作、62篇期刊文章和学术会议论文,以及31篇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专著当中1983年出版的《培养好孩子》、1991年出版的《品格教育》、2004年出版的《培养品格》、2005年出版的《品学兼优高中学校报告》是他的代表作,在美国品格教育学界影响力非常大,这四本书支撑起他的品格教育思想体系,也奠定了他在品格教育运动中的地位。

一、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经历三次转型

1. 20世纪60~70年代,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主要方向

在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期间,里克纳阅读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1932)一书,开启了他对道德研究领域的学术兴趣,此后他决定把研究方向放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上。这一时期他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实验证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仅在于其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在于和其他儿童的社会合作,即“合作的道德”。从这种早期研究经历中,里克纳意识到,除了实地研究以外,没有什么能够检验人们的理论直觉。他也开始对所谓的教育“建构主义”持怀疑态度。建构主义相信,儿童不需要成人的直接教学或指导,自己就可以建构起对社会、对道德世界的理解,并且认为直接的教育和指导对儿童的建构不存在积极意义。然而,里克纳在研究中发现,直接的教育可以刺激道德认知的发展。20多年后(1991年),当他写作《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时,已经非常坚定地相信:直接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可以同时运用到品格教育当中。

也是在这一时期,柯尔伯格到里克纳的学校纽约大学作讲座,两人结识并保持友谊关系直到1987年柯尔伯格去世。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对里克纳有很大的影响。柯尔伯格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对相对主义的批判,以及重视道德推理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等思想都被里克纳所吸收借鉴。但在之后的研究中,里克纳逐渐发现该理论的诸多不足,如过分强调道德发展中的认知因素,重视推理而相对忽视了道德情感等,在此基础上,里克纳将目光逐渐转向回归传统的品格教育领域。

1970年,里克纳毕业后,留在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校区教育系任教至今。刚刚留校任教,里克纳就获得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负责一个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叫做“计划转变”(Project Change)的关于教师培训课程的教育项目。历时5年的教师培训工作,让里克纳有机会进行观察、访问和学习好老师的经验,并且有机会同老师们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如怎样在课堂上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最初他们使用假想的道德困境,但这种实验十分粗糙而且效果不好。后来,他们鼓励老师们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问题,像“如果有人插队、叫你外号或者欺负别的小朋友,你该怎么办?”等这一类的问题,向学生们提问并就他们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这种经验对里克纳日后的研究至关重要。他说:“我从中学会了重视实践者的实践智慧,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从中受益匪浅”。  

2. 20世纪80~90年代转向品格教育并初步奠定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除了研究学校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外,做了父亲的里克纳还将目光投向了家庭。他将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和对自己的孩子的行为观察结合在一起,并参考了当代一些育儿的研究成果以及老年人在养育孩子方面的智慧,还采访了一些有经验的父母,听取他们的育儿经验。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培养好孩子:帮助你的孩子走过道德发展的各阶段》(Raising Good Children: Helping Your Child Through the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1983)。这是专门写给父母们的一本实用手册,在这本书中描述了道德思维的6个发展阶段,并且举例说明了在每个阶段应该如何同孩子对话,以及如何促使孩子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

80年代中期,里克纳同美国天主教大学的一些哲学家、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参与了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计划。该计划想要发展出一种“对人的完整观点”,以及一套完整的道德和品格教育方法。通过这项跨学科研究,他越来越意识到:道德理性虽然重要,但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比道德理性更加重要;成为一个好人需要好的品格,而好的品格需要具备亚里士多德所阐释的那种美德,并以稳定的情绪按照道德的、好的方式行事。

通过参与这个研究项目,里克纳参与完成了3本书的写作,其中一本是里克纳与凯文· 瑞安合作完成的《学校内外的品格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Schools and Beyond,1992)。在这本书中,里克纳和瑞安用3种心理定义了品格:思考(thinking)、感受(feeling)和行为(behavior)。他们认为,好的品格是理解善(Understanding)、热爱善(Caring about)和行善(Acting upon core ethical values),即头脑(the head)、心灵(the heart )和手(the hand )。对“善”的定义带来对美德的关注,因为美德是好品格的具体内容。在之后的《培养品格》(Character Matters,2004)一书中,里克纳又提出智慧、公正、坚忍不拔、自我控制、爱、积极的人生态度、勤奋工作、正直、感激、谦逊作为10项基本美德,这些美德几乎被现代所有哲学、文化和宗教传统所承认。

1985年,里克纳利用半年的休假期在美国和加拿大旅行,并且参观了加拿大的一所在品格教育方面负有盛名的学校。根据这次休假过程中的见闻,以及在过去15年同老师们的研究中整理出的结果,他提出了品格教育的12个要素:9个关于课堂,3个关于学校整体环境以及家长的配合,这12个因素都得到了经验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了优良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同伴关系的力量、帮助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纪律的有效性,让学生民主解决问题的影响,精心设计协同学习的好处等等。接下来的5年中,他写出了《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一书(1991),中文版本被译为《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2001)。这本书可以看作是里克纳的“开山之作”,确立了里克纳在新品格教育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此书一经出版即大受欢迎,被誉为“品格教育运动的圣经”,里克纳本人也因为在这本书中确立了品格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在实践中有效的指导作用,“以肯定人类的最高价值”而荣获1992年美国克里斯托弗奖。

1994年,里克纳在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校区创立了尊重与责任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为地区、州以及全美提供品格教育资源,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推广品格教育。1994年秋,在两笔小基金的帮助下,里克纳和同事们为尊重与责任研究中心建立了进修机构,开设暑期学校,培训教育工作者们学习12点品格教育方法。在暑期学校中,一般是组织召开3~5天的会议,让参与者聆听品格教育专家的讲解并分享在品格教育上取得一些成功的校长和老师们的经验,还招收一些暑期学校的参与者,让他们在学习期间制定出一个执行计划然后在培训结束回到各自的学校后负责完成这些计划。

该中心的暑期学校持续了15年,吸引了来自41个州20个国家超过5千名的参与者。学习结束的时候,参与者总是说他们比以前更加坚信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被所见所闻深深鼓舞。但是里克纳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这种培训方法存在众多缺陷。3~5天的会议可以让参与者拥有品格教育的视野,但是很难让他们去付诸实践。在评估中,许多参与者说自己感到“无能为力”。此外,授课的专家们也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策略去改变学校的现状。这些学习小组中的一些人在第二年返回暑期学校时表示:“去年我们带着对品格教育火一般的热情离开这里,但是我们无法感染其他同事。”  总的来说,不少学校在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还有许多学校没有什么变化。作为一名资深的品格教育学者,里克纳深知品格教育任重而道远。

3. 2000年以后推动品格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

困难并没有让里克纳的脚步停止,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品格教育研究领域探索和实践着。2003年,尊重与责任研究中心获得John Templeton基金会提供的支持,研究一流的美国高中。当时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主要在小学(5~10岁)盛行,初中(11~-13岁)不太显著,而在高中(14~18)最为式微。尽管人们认为学生们在高中时期最容易犯下产生长远恶果的错误,而且人们也意识到,如果不努力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品格,那么在更小年级为培养品格付出的艰苦劳动,都有可能白费,然而美国高中的品格教育仍然令人担忧。为什么大多数高中不关注品格教育?为什么高中会面临“品格教育困境”?高中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们通常会这样回答:“我们认为品格教育很重要,我们也想做得更多,但是因为学业压力,我们实在没有时间。” 

美国最好的高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发展学生的优秀品格?面对高中的品格教育困境,里克纳和他的同事马修·戴维森(Matthew Davidson)试图找出解决的办法。他们在大小不一、公私均有、遍布全国的24所一流高中设下了观察点。他们识别出了超过100种实践行为,并在《品学兼优高中报告》(Smart & Good High Schools,2005),这本250页的报告中做出了描述。

通过研究高中,里克纳对品格和品格教育的想法有了范式上的转变。当他们观察这些学校的运转时,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品格教育不仅仅帮助学生变得仁爱、诚实、公正,更教给他们努力学习、发展潜能、追求卓越不凡。因此,里克纳在这些经验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他的品格概念,将品格的内涵扩充为两个方面:优越品格(performance character,也译为成就品格)和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优越品格被定义为一切素质的合集,比如努力工作、毅力、信心、创造力等等,所有这些素质帮助人们在任何环境中激发自己的最高潜能,无论在教室、操场还是工作室。而道德品格则指的是这样一些素质的合集,比如诚实、正义、爱和仁慈,这些素质帮助人们在人际关系和公民角色中表现出最好的自我道德。里克纳坚信,成为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就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的好品格的生活必然是结合了道德和卓越两方面,“道德品格激励我们想要去行善,优越品格让我们有能力做到”。 若是学校不重视优越品格,人们可能缺乏竞争力和生产力;若不重视道德品格,社会上可能充斥着贪婪、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和银行家。

由此开始,美国的品格教育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关注道德品格转向对优越品格和道德品格的共同关注,从单纯“为品格而品格”的目的而重视品格教育转变到重视培养在教学与学习中所需要的品格和修养,这不仅在学校中有重要作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和课堂上培育一种卓越和道德的品格文化成为学校整体教学的基石。

从1991年里克纳奠定了品格教育的理论基础,到2005年里克纳和戴维森提出品格教育的范式转变,反映出品格教育者们在理论探索方面的努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试图找出更加实用有效的品格教育方法。   

二、简评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

里克纳四十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品格教育,无论在构建品格教育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还是在品格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从年轻时追随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到提出他自己的品格教育理念,里克纳从未停止对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索。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绕过“美德是否可教”这一传统命题,直接从经验出发,从现实存在的道德危机中得出结论:“不用道德意识去影响青年是社会严重的失败”,“假如严重的道德问题遍布我们的国家,那么道德的社会根基、学校已经承担起来的责任及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景可能要倾覆”,“一个社会需要道德教育使之存在和兴旺,并使其向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道德教育是一项可行的工作”。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里克纳认为教育有两个基本目标即启智和劝善,如果将善看作道德标准,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让人理解善、趋向善,从而行善。品格教育以培养年轻人良好的品格即知善、爱善和为善为目的。相应地,他认为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三者构成道德上的完整性。就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而言,道德认知、道德体会与道德行为通常融会存在,彼此支持,能够让人最终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选择。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品格高尚的人也会背离他们的道德自我,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品格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但只要人们愿意并能够坚持发展自己的品格,就会不断地将道德判断、体验与正当的行为模式融于一体,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传统美德的价值;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道德主体内在的自觉与外在控制的统一,即反省式灌输;在教育的途径上,主张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强调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在教育的基本原则上,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主张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强调在学校中和课堂上创建民主的道德氛围。这些都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中也可以看出里克纳倡导的品格教育与传统品格教育的不同。

在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中,更加突出了“全面”(comprehensive)和“整合”(holistic)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空间上,品格教育将学校、家庭和社区以及社会大环境统统囊括其中;人员上,所有的教师、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都参与其中;课程上,不仅开发专门化的品格教育课程,还要发掘学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品格教育资源;方法上,采用阅读经典、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榜样示范和合作学习等各种策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维度立体的、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品格培养。

从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来看,他没有提出明显的理论假设,他的思想都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是对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经验的概括和升华。他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深度,也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是他的思想始终依托教育实践,他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位学者。他主要用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事实来陈述自己的见解,在他的著述中始终充满了实践中的例证,但又不是简单的复述例证,而是将个别的具体的例证作为说明一般的概括性理论的材料。他不从分析概念入手,也不卷入理论争论中,而是把精力完全投入在实践活动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思想,然后再将思想运用到如何知道学校、指导家庭开展品格教育具体活动中。他的大多数理论观点都包含在他提出的实践操作模式之中,因此称他是注重实践的思想者并不为过。

当然,任何一名思想者都不可能是完美无暇的,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的理论假设存在疑点。从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构成来看,它们缘起于这样一个逻辑:美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令人担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青少年的品格存在缺陷,丧失了原有的一些的道德价值,学校在这个问题负有责任。如果能够让这些传统价值回归,让青少年学习并认同这些价值,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格,就可以改变社会道德的状况,使其朝向好的方向发展。品格教育就是要养成个人的良好品格,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

显然,从逻辑分析角度来看,这其中还需要搞清楚一些说法是否准确:第一,是这个国家的道德状况真的出现问题了吗?第二,是学校品格教育真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对第一个疑问,我们看到包括里克纳在内的许多品格教育者都在表达同样的意思:美国的道德滑坡,美国文化陷入了危险的道德衰退中。这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人人都看到了的事实。社会上,娱乐业充斥着性和暴力,运动员靠服用兴奋剂取得好成绩,政治丑闻接连发生,商业腐败盛行等等。学校里,校园暴力和各种破坏行为,吸毒,酗酒,性滥交,违反纪律,说谎,公民责任感减少,尤其是青少年面对权威时,日益表现出来的傲慢轻蔑或漠视的态度等等。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可以证明这些是真实发生的。这表明,“美国是一个正在坍塌的道德大厦,青少年似乎是当今美国出现问题的源头和表现。”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些事实:同样也有大量可靠的调查数据表明,美国处在一种品格上升(character incline)中。表现出品格上升的情形有:青少年中的志愿者意识和社区服务意识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愿意利用假期时间去做志愿服务人员,他们可以在志愿人员介绍所的帮助下选择工作。 除了参加志愿服务,有意向进入薪金不高,但是可以助人并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援助行业的青少年也在增加。在婚姻关系上,一些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一夫一妻制的、长期的、相互尊重的婚姻关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加入那些倡导远离酒精、毒品和暴力,提倡环保和和平的伙伴团体。从这个方面来说,似乎学校品格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家庭、邻里和社区、教会、甚至一些同辈群体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能做的很好,这些机构仍在发挥道德教育作用。

这个理论假设中存在的疑点让品格教育者们颇受质疑,里克纳也在其中受到批评。然而,抛开这个问题来看,就品格教育本身的宗旨来说,无论是处于道德危机的境况中,还是道德状况良好的情形下,它都是个人追求道德生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品格即命运,品格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品格教育者们从问题出发来论证品格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无非是想引起更多的关注而已,这并不影响品格教育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对第二个疑问的回应,里克纳也曾提到:“困扰我们国家的社会道德问题有着深刻的根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法。”  品格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品格教育就是一种错误。品格教育者们为了解答更大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衰退”问题而想要为青少年提供某种改良的品格训练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依从性道德。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上都表现出一种道德权威主义,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带有牧师般的风格。这些都被批评成他的品格教育的目的是要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依从性道德。对道德个体而言,依从性道德有积极的一面,它支持尊重(尤其是尊重传统)、责任、自律等品格;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依从性道德会助长服从、从众和恭顺。如果品格教育过于侧重训导和单向度的灌输,就会沦落成为一种道德训练,成了一种强迫性和说教性的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被动的去接受所学的内容,有可能会变得盲从、屈从、人云亦云、缺乏理性思考等。显然,这与现代民主社会所需要培养的负责任的公民品格是格格不入的。

再次,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显示出浓厚的传统色彩。里克纳是一名天主教徒,他的宗教道德观带有传统情结,这一点从他主张贞洁、禁欲的性教育观可以看得出来。他研究公立学校的品格教育,但是他的孩子全部在家接受教育,这似乎是继承了美国早期传统的品格教育方式,即清教徒式的、以家庭为主进行品格教育的方式。他的品格教育思想也显示着浓厚的传统色彩。他非常推崇古希腊的传统美德,主张延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他所倡导的10大美德中前4项美德就是希腊四主德。传统品格教育中的一些内容,例如强调教师的道德榜样和指导者的权威作用,重视经典名著中美德和英雄人物的榜样教育作用,主张在学术课程中发掘品格教育资源等等,他都加以很好的继承,并有所超越。里克纳在传统上的坚持,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不足。优势在于传统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他的思想也就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足在于他的思想会显得保守,就像纳什批评的那样,具有潜在的反民主性,因为他寻求过去作为指导而不是面向稳定的、民主的未来。

最后,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实效性受到质疑

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学校教育及学校道德教育更是较为基层的组成,受社会系统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相对稳定、或是超稳定的传统品格教育所依赖的那种社会环境。新品格教育虽然是对传统品格教育的发展和超越,但是,它能否应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证明。

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避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单纯强调教育对品格的作用,显然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可想而知,如果离开社会其他系统的支持,品格教育的实效性究竟有多大,不得不令人怀疑。更进一步来讲,即便是在个人品格的发展上,看到了实际的效果,又有多少理由能让人们相信,是品格教育的结果。人们会怀疑仅凭说教能否对学生的品格产生重要的或持久的影响,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能否会令其行为上发生相关变化。品格教育受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性的实证科学研究,例如,缺乏设计严密的、科学有效的品格教育评价计划,只有一些普遍性较低的、非正式的评价;因为在评估课堂氛围、教师个性和教学上的变化等方面难以统一标准,使得概括和评价“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非常困难;没有任何关于评价“阅读具有道德意义的作品是否对品格产生了预期的影响”的研究等等。

如果从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出发分析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可以看出,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理论视角过于狭隘,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人格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里克纳把品格看作是教育和自我选择的结果,忽略了社会经济制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和制约。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将品格教育的重心放在个人品格培养上,避而不谈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正义等方面,甚至将这些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归结于个人品格出现瑕疵,“试图以依靠单一单纯的所谓的完美的品格教育方案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无异于道德教育世界里的天方夜谭般的传说。” 

参考文献:

1. Lickona. Open Education: Increasing Alternatives for Teachers and Children. With Ruth Nickse, David Young, Jessie Adam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Open Education State Univ. of New York, Cortland, April, 1972.pp258.

2. Lickona. 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Issu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6. 430 pp.

3. Lickon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Moral, Value, and Civic Education with Adolescents: An Analysis of 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gram Implementation.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Jan,1977.35pp.

4. Lickona. Raising Good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The Teenage Years. Bantam Hardcover edition, published September 1983.446pp.

5. 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Bantam Hardcover edition published November 1991.478pp.

6. Kevin Ryan (Author), Thomas Lickona (Editor),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Schools and Beyond.(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e Series VI. Found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Vol 3).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 2 Exp Sub edition (May 1992),382pp.

7. Lickona, Judith. Lickona, William. Boudreau , Sex, Love and You: Making the Right Decision. Ave Maria Press, Inc., Notre Dame.2002,pp190.

8. Lickona. Character Matters :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 Touchstone; Original ed. edition (February 10, 2004),336pp.

9. Lickona, Matthew Davidson. Character Quotations (Character Quotations Grades 3 - 8, Activities That Build Character and Community). Kagan Cooperative January 1, 2004,341pp.

10. Lickona, Matthew Davidson. Smart & Good High Schools: Integrating excellence and ethics for success in school, work and beyond. Cortland, 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 Washington, D.C.: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5.227pp.

11.[美]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p390.

12.[美]里克纳.美国家庭教育:品质教育家长对策[M].喻佑斌,罗文盛译,海南出版社2001.1,p386.

13.[美]利科纳.培养品格——让孩子呈现出最好的一面[M].施李华等译,线装书局2005.5,p243.

14. 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p238.

15. 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p311.

16. 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p235.

17. 檀传宝. 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3-37.

18. 戚万学.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3(5),28-34.

Review of American education experts Thomas Lickona's character education

Hao Jing

(Lan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Gansu Province  Lanzhou City 730000 )

[Abstract] Thomas Lickon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eaders of the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middle of 1980s. It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motion of new products ". Since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domestic scholars of Lickona's character education theory have basic understanding, but his details and his main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 has not introduced specially.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Lickona's own memories and the introduction, combined with other documents in the information, trying to reproduce Lickona’s 40 years of academic track, let peopl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lars.

[Key word] Lickona  America  charact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