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信箱:zhongjiaobei@vip.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获奖作品

  【摘要】民乐,通常指民族音乐,也指民间音乐或民族器乐。不论哪种说法,民乐都是中国音乐中的“瑰宝”,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以民族器乐教学为切入点,希望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策略,助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村学校 民乐教育 现状 做法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艺术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它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音乐素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学校选择民乐教育并深化民乐教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

  (一)选择民乐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民乐始终在起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作用。民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通过学校的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民乐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纯洁的爱国情怀,这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选择民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教学中,他把“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的“乐”置于第二位,可见“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是何等的重要。在我国古代,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及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 “琴”居第一位。历史上孔子、嵇康、李白、杜甫等名人都是有名的琴家。作为中华“国萃”的民乐,它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孩子接受民乐的熏陶好处多多:训练技艺,开发智力;激发兴趣,形成特长;眼、手、脑并用,增加协调性;培育美感,陶冶情操。选择民乐,正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

  (三)选择民乐教育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需要。

  笔者是学校成立民乐队至今的外聘老师,所在的学校处在南浔区、湖州市的边缘地区,全校一至九年级共六百多名学生。对于这样一所弱势学校来说,选准项目,着力打造,形成优势,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形势和必须作出的选择。再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随着每学年班级数的减少,学校有了多余的教室,它为民乐队的日常训练提供了最佳的场所。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民乐文化资源,把“传承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进和繁荣校园文化教育。笔者每周定期来到学校进行指导,并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创作了民乐合奏曲,如《扎蚕花》、《庙戏》等。学校开设民乐特色教育的创举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赞同。学校召开了专门的家长会后,家长纷纷掏钱给孩子购买乐器和相关书籍。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给了学校信心和勇气,使学校更坚定了走民乐特色道路的信念。

  二、农村学校开展民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由于长期受到硬件设施、师资建设、学生基础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是苍白的。在农村学校开展民乐教育受到的制约主要有:

  (一)师资不足。

  民乐教育品种繁多,有二胡、琵琶、古筝、笛子、中阮、柳琴、唢呐等。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就一位音乐专职教师。学校的音乐师资力量远远不够。

  (二)无教材。

  虽然书店里学习各种乐器的书箱琳琅满目,但是适合学校民乐教学的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却几乎没有。

  (三)少资金。

  民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巨大的,购置乐器、外聘教师的工资等,每年支出都要好几万元,学生的演出服装和道具、外出演出的交通运输费等都是很大的支出。

  三、农村学校开展民乐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抓普及,落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每一个学生的民乐素养。

  2011年版的《小学阶段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课堂教学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主渠道。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音乐课教学中,长期对学生进行民乐教育,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让民族情感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有百余种民族乐器。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各有特色的,中华各民族的音乐是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在聆听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柳琴,并记住柳琴的音色。在教学中,可从聆听琵琶演奏的乐曲片段入手,如三年级的琵琶曲《草原放牧》,让学生回顾琵琶的形状与音色特点,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认识柳琴,让学生看看、摸摸和听听,了解柳琴的形状、音色以及演奏方法。提问:比较一下柳琴与琵琶,说出它们在形状和音色上有哪些不同。让学生按兴趣自由组合成小小研究组,自主地去“访问”那些神往已久的民族乐器。把自己“不知道”经过努力学习、合作后,已“知道”的知识、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后,结合乐曲《春到沂河》的聆听,让学生记住柳琴的音色,并随音乐模仿演奏的动作。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之美。在音乐的“不知道”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关注音乐文化及其相关知识。

  (二)促提高,依托社团基地出成效。

  从2011年“恒盛”民乐社团,再到2013年同由近二百人组成的民乐培训基地,经历了8年的磨炼与成长,经历了由传统民乐队到民乐社团再到民乐培训基地的嬗变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功。8年来,她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特色教育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坎坷。面对重重困难学校方这样处理:

  (1)突破办学瓶颈

  学校对每一种乐器配一名或几名青年教师,随同学生一起拜师学艺,并负责管理和带领学生复习训练,至今,已有多名青年教师能够独当一面地进行民乐教育和训练。

  面对资金短缺,学校广开思路,多方筹资。做法一是校企协作:民乐教育启动阶段,投入最大,学校多方联络,得到了江南恒盛印染公司的资助,学校的民乐队也以“恒盛民乐社团”冠名。现在看来,这不失为一种校企双赢的策略。做法二是家校分担:根据乐队的基本配备要求,设置了二胡、中胡、琵琶、古筝、扬琴、笛子、唢呐、中阮、大提琴、柳琴等科目。购置这样品种繁多、数量众多的乐器及相关设备,投入是个可观的数字,通过与家长沟通,购置乐器主要分两块,早先年,学校购置乐器供日常在校教学和训练使用,现如今,学校里仅有的十几样乐器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自己购置乐器,这样做也解决了维护和维修支出问题。做法三是倾斜投入: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在资金投入、设备配置上向民乐教育倾斜,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面对教材缺少,选、改、编多头并进。《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材总量15%—20%的地方教材,可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编写教材。这就给学校、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那么,以弘扬民族音乐为目标,开发民乐校本课程,就大有可为了。同时,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与教材相融的问题,即如何与现行的音乐教学相融合的问题。我们认为音乐课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民乐教育的主战场。我们把民乐的识谱、练耳、视唱等内容纳入音乐课中。同时,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学校民乐教育的校本教材体系。二是众科目平衡问题,即众多民乐科目如何平衡进度和监督教学质量的问题。学校以定期进行合奏训练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上,学校选编、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不同水平要求的合奏曲目,提供训练和演出,如《喜庆锣鼓》、《金蛇狂舞》、《茉莉花》、《扎蚕花》、《三六》等都已成为学校民乐社团的保留节目。

  (2)创新教学管理

  处理好简略与规范的问题。社团每招收一批新成员,就明确培养目标:一年初见成效,技法上路;二年登台亮相,参加合奏;三年大见成效,独奏、合奏独当一面,参加考级促提高。这个目标既是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家长的承诺。规范教学计划:期初,每个科目的授课教师都必须制订各自的教学计划,而且备课、作业、考核环环相扣。定期教学研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都要召开民乐教师会议,商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问题。学校的民乐教育并不是培养吃民乐饭的专门人才,而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抓住少儿学习时间充裕的有利时机,打下扎实的民乐演奏技艺的基础,所以必须处理好文化学习与民乐训练的矛盾。为此,学校提出“六个为主”:即课堂为主,节假日为主,家庭为主;节假日以外聘教师新授为主,家庭以督促训练为主,学校以复习检查为主。2012年开始,校内设立了民乐培训基地,每周四下午训练一个半小时,使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同时,鼓励并培养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使文化学习、生活活动与民乐训练都得到时间和效果的保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合理的时间安排,让民乐基地学生“曲不离口,琴不离手”,文化学习的高效率和民乐的促进功能,使民乐基地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优于其他的学生。

  处理好训练与提高的问题。学生演奏水平的高低是民乐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志,为稳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学校采取以演促练、以赛促练、以等级考试促练等方式。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上台演出的机会偏少,很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艺,就在抓实平时训练的同时,带领基地成员走向公园、社区等,经常性地开展公益性演出,让每一位民乐特长学生都有上台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使者。

  四、民乐令我们奋发有为。

  学校的民乐教育自启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获得了累累硕果。学校少儿民乐团多次参加镇、区、市级的比赛和演出,均获成功。

  参加校民乐队的学员约300人次。民乐队学员普遍成为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俱佳的优秀少年,这些学生大多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其中多名进入专业院校从事专业学习。学习民乐的学生,音乐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每年均有学生获得音乐类考级证书。他们的艺术视野变得开阔了,音乐基本技能提高了,音乐感受力、理解力也提高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而是一种综合的提高。他们更遵守纪律,热爱集体,能有意识地与集体配合,与他人合作。他们中,有的成为了班上能干的小干部,有的由成绩落后一跃而为班上的尖子,有的由不合群变成了与伙伴融洽相处的“小音乐家”,有的由惹事生非的“捣蛋鬼”变得招人喜爱。实践证明,民乐演奏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项极好的活动,它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现如今的校园内每一个空间都赋予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宣传橱窗内的民族乐器介绍,教室里各种民乐特色主题墙的布置,少先队员人人争戴“民族乐器章”,学生在自己演奏的悠扬的《太湖美》曲中上、下课……这等等的一切让学生时刻接受民乐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弘扬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志向,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农村学校开展民乐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一所学校能着力抓好艺术教育的某一两个点,并不断地加以实践和完善,必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艺术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版

  [2]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 《教师用书》五年级下册,人音版,2014版

  [3]刘永禧. 谈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泉州师院学报,2000,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