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信箱:zhongjiaobei@vip.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获奖作品

  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可是为什么离现实还那么远?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很明确,为什么这么有市场?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008年山东在质疑声中向素质教育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步!我们不得不佩服山东省教育厅的大魄力和大智慧!无论质疑声有多少,至少两年半以来山东的教育确确实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之变:⑴以前早晚自习值班完全是高考几科老师的,尤其是数学,每周每班十节正课,晚自习单周三个,双周四个!老师白天讲,晚上讲,周六周日还讲,老师和学生苦不堪言!现在晚自习是所有教师每周每人两个,周六周日和晚自习不准讲课,使得各科讲课时间明显减少,而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幅提高。⑵住校学生以前4-5周放一次假,如今是两周一次。每天的课外活动或周六周日,学生均可以到操场自由活动。⑶自习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主学习,而不是以前的哪科老师来了必须学哪科!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⑷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组式讨论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也锻炼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这些仅是这次变革成绩的一部分,作为老师我非常赞赏和支持这次改革,毕竟,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其次才是应试!而当今教育中,我们过于强调应试!所以,我从不怀疑这次素质教育改革的正确性!但是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无论这样的改革有多么美好的初衷。因为相应配套的考核机制并未建立或者已建立的配套机制实际操作性不强,致使我们当前的许多政策在执行时变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幌子,却在行应试教育之实!

  比如说,周六周日和周一至周五的课外活动,根据教育厅的规定学生可以去操场自由活动也可以在教室上自习,在这个问题上,班主任绝对是区别对待,对于考本科有希望的同学,班主任直接找家长,告诉家长孩子不懂事,贪玩心重等问题,让家长来约束学生不得去操场。对于没希望考学的同学,为应付教育厅的检查,也为了防止这些学生投诉学校不规范办学,班主任名义上给这些学生自由,实际上却是不管不问的冷漠。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学校会承认自己是这么做的,却实在是极普遍现象!我已经有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6年来我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优生线是本科线!我刚刚带完2010届高三,这是山东素质教育的第一届,听了很多素质教育的文件,也连续好几次培训,真不是我不转变观念,可是当我面对苍白的教育现实,很遗憾,我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应试而非育人,即我仍然最重视的是本科线左右的那部分同学,而极少考虑每一个同学是否受到了同等的重视,尊重和关爱!我想所有一线的老师和班主任都有同感吧!而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正如陶行知所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再比如说,山东从08年开始就发禁令,高考分数是学生的个人隐私只向学生本人和招录机构提供,其他机构和个人不能查询高考分数,不能以分数进行排名,禁止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高的学校,不准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而今年更是明确高考成绩不再提供给各市!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成绩单最终经学校发到班主任手里,然后再发给学生。很显然各地教育局或教体局一定会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有以进行教学研究为名的对学校的评价,进而有对老师的评价。不敢“明目张胆”,可以“暗度陈仓”。反正现在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只要高考出成绩,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可以无视所有存在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不变,一切教育变革就只是对教育细枝末节的修补,至多是给教育松绑,而绝对不可能是让中学教育回归到育人本位上来!

  至今,所有的教育改革归根结底事要办和谐的教育,而和谐教育换来的高考成绩单肯定不如应试教育亮丽。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如同教育心理学教材里面写的那样:专制型教师是最出分数的!而只有应试教育里面才允许专制型教师的存在。因为这,我可以大胆推测:山东09年10年高考成绩最好的地区,一定是推行素质教育最慢的或者是对素质教育政策阳奉阴违的,从而赚了过渡时期的便宜。还记得09年沂水县那份推行应试教育的红头文件吗?我认为,不是沂水县政府有意反对素质教育敢跟省政府叫板,而是从08年开始的规范办学行为全省“齐步走”的过程中,沂水响应省的号召走快了,在高考中吃了亏,没法和老百姓交代!

  山东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蛋糕分配的问题,谁不想获得的最多?谁不想拿到最美味的那一部分?所以蛋糕再大,也无法满足人们求利的冲动。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又使每一个考生挖空心思的多得,所以这必然导致疯狂的应试。不管怎样改革,这都是无法避免的。

  一个个家庭的美好愿望汇成了巨大的社会认可效应,逼着地方政府,逼着学校去争取更大的北大清华和本科名额。于是,由地级市教育局主导,以县级教体局为具体策划机构,再以高中学校为基本执行单位的“三位一体”的应试教育利益共同体就建立起来了。这是一个充满功利性和极具效率的利益同盟,它以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数为终极目标,以考上一本二本为直接目的!使得我们的高中教育彻底精英化应试化了,而完全忽视了教育大众性和育人性!这也是当今教育最大的可狠可悲之处。我们一味想着考上北大清华的有多少,考上重点大学的有多少,考上普通本科的有多少,而鲜有提及那些剩下的大多数是不是也在我们的教育中得到了公平的重视和对待。其实,教育局,教体局,学校最清楚应试教育的害处,也最能领会省教育厅的素质教育精神。可是还在自欺欺人,原因很简单:在地方上,一个领导不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群众至多偶尔会说“谁谁没本事”,可是要是高考考砸了,老百姓的唾沫星子会淹死局长校长们的。从这里也可以理解,局长校长们为什么总是因为高考成绩而如坐针毡了。

  更有这样一种不客气的观点:当前山东省政府主导的这条顺应历史潮流的教育回归之路,各级政府态度存在明显分歧,省政府积极主动,而地市级和县级政府因高考利益分配问题而心存顾虑,同时,又不得不作出拥护的样子!山东教育厅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向素质教育迈出这一步,很明确是因为各大学面向山东的招生是一定的。山东在教育上的利益不会因为这次改革而受影响。可是对各个地级市乃至各个县来说,就不一样了。叩开大学的门需要全省的考生来同台竞技,尤其是要靠考分来决定谁上北大清华,谁上重点高校,谁上普通高校。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各级政府不肯在素质教育上大有作为的根本原因。

  由于高考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的人民政府才会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的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力提高教育的管理能力以至于教育局及其下属单位形成了一整套针对学校及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奖惩分明效率极高的应试教育考核机制。在这一整套机制下,人民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能力是越来越强,越来越紧,以至于由知名学者高呼:“国外的中小学教育是人家老师和学生实实在在研究点儿东西,而我们的教育却是在玩命。”因此,教育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不变革制度的教育改革,只能治标不治本!

  在制度上,我们无法阻止每一个家庭在高考问题上的求利冲动,但是我们的政府和学校领导着学生求利就说不过去了,因为我们的政府和学校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的,而不仅是学习优秀的那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在于去掉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求利冲动(请注意这里是“去掉”而不是“阳奉阴违”)。打消各地市和县级政府的疑虑,让他们在素质教育的问题上真正积极主动起来,让他们去监督学校从应试回归到育人的本位上来。其实也不难,在不改变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山东自主命题的权力,由高考命题组出3-4套题目,这样5科就共有3*3*3*3*3~4*4*4*4*4 (243——1024)种组合,然后每个县任取其中的一种组合,这样每个县各一套题,从而让每个县单独划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线。当今,社会最关注高考三个指标:北大清华,一本数,二本数。利用这一模式就相当于把一本二本分到了县!

  这个一县一套卷的改革思路,剩下的最大问题就在高考录取上!

  首先,清华北大无法保证每县文理各一个。一个初步的想法是,想考北大清华的学生再增加一次考试,每县的高考成绩第一名才有资格参加这次考试。这个考试考点设在济南,有高考命题组出题,内容涉及语数外能力+文综(理综),共一张卷,3个小时。按分数的高低确定清华北大的最终人选。按惯例,每年6月23日查到高考成绩,也就是说,6月23日,我们就可以确定谁有资格参加北大清华的复试,由各地招生办迅速组织这些人24日到济南,25日参加考试,26日阅卷完毕并公布成绩。这样北大清华就可以确定,而且也不影响27日的第一次填报志愿。(现在都是无纸化阅卷,也可以把这个考试放在个地级市,从而减少路途遥远的问题)

  其次,必须改变现有的招生模式。由原先大学的名额分配到省改成各大学名额分配到县,而当前体制下,各大学只将名额分配到省,完全可以由省教育厅完成分大学名额到县的工作。当然,这可能是这个改革里面最艰难的部分,它要综合考虑一个县几年的招生情况,并尽可能的阳光,避免出现人为的不公。

  这样根据该地区当年出生人口数比例确定本科数,地方各级政府就彻底没有了求利的冲动,才会真正向省政府那样去监督我们学校规范办学。

  最后,省教育厅必须明确对教师的考核制度。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面向少数优秀的学生,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是一种高难度的知识训练,这种教育会造成很多人对教育的障碍,或者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或者没有学习主动性,或者厌学,甚至使很多农村学生过早离开学校,造成农村辍学率非常高的现象。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学校现行的考核制度。当下学校对教师考核的内容有以下几项:①优生数②单优数③双优数④前十名平均分⑤前二十名平均分⑥全班平均分(实际是75%-80%的学生)前三项基本已经占到了最终考核成绩的80%,而全班的平均分占不到5%。因此,在没有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考核机制之前,省教育厅必须明确过渡时期的考核标准为合格率+平均分(或者合格提高率+平均分提高率),实行这个标准的目的是避免在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考核机制出台之前造成教育的整体大滑坡,保证教育政策的延续性。

  现在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教育理念要贯彻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实行一种新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以每一个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少数优秀的学生为本。我相信,只要各级政府和学校能够真正改变教育政绩观, 素质教育真的不会太远。

  只有学校和地方政府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继续着手解决当前补习班泛滥的问题!

  山东规范办学时间的副产品是补习班泛滥!其实,这不仅仅是山东的问题,这是当下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各个省区极普遍的现象。而且台湾,韩国同样如此!补习班泛滥有三个害处:⑴加据了教育的不公平,最倒霉的是农村孩子!⑵劳民伤财,家长不得不省吃俭用让孩子参加补习。⑶老师直接把手伸向学生,无心教学!请不要小看补习班泛滥的问题,这等于宣告我们教育改革的彻底失败!

  我下面举我亲眼见到的几个例子:A. 一初中数学老师一些好方法好技巧课堂上不讲,在家里的补习班上讲,逼得学生去参加他家的补习班,在周六周日,我去看过3次,次次饱满,每个学生一小时20,一小时进账500。B.一小学语文教师周六上午在家搞小阅读,一学期下来收六百,我给他算过了,他一年有5-6万灰色收入,比工资还要高。C.一高中老师去年组织补习班,一个暑假赚了20万,他带起了他们学校很多英语和数理化老师办补习班,特别是今年暑假,在职老师办的补习班到处都是。07年在职老师补习课时费50元/ 小时,现在是150元/小时,三年变成3倍。尤其是很多老师发现:补习班比在校工作实惠的多。由于公办学校的工资是旱涝保收,为了这些额外的收益,很多老师就会放松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同时,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负担不起额外的补课费,会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无视社会的巨大需求是不负责任的,而任由补习班发展更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对于补习班问题,教育部门的态度是一禁了之,“民不告官不究”,或者抓几个典型处理一下敷衍视听。这实在是教育部门因为管理不了而出的下下策。而在当下学校拼命抓升学率大环境下,若允许学校为社会和家庭提供补课服务,我们的教育又会退回到以前“白加黑”“五加二”的老路上。因此,我们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还是在于去掉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考求利冲动,只要地方政府和学校放弃当下的教育政绩观,我们完全可以将为社会和家庭服务列入学校的正常工作日程,使补习正常化正当化。

  一个基本的想法是,本科名额分配到县以后,县级政府就没有了高考求利的冲动,也不会再去死压学校,学校也不会因升学率而死压教师。从而可以腾出手来开发校本课程,为社会和家庭提供补习服务。也就是,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学校安排一定的校本补习,纳入学校日常工作日程,学生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选择需要补习的内容。有人说,这还是以前“白加黑”“五加二”的老路。我认为不是!因为这是走向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只要学校不是为了高考挖空心思的加班加点,补习也会回归到其满足人民需求的应有之意!只要各地政府和学校没有高考升学指标的压力,补习问题就肯定能得到解决。否则,这个问题一定会愈演愈烈!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改思路的第一步,主要想去掉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教育政绩观,进而着手解决补习班泛滥的问题,从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下面,是我教改思路的第二步,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是可以在第一步实施以后,以县为单位进行试点。大体上说,就是本科录取按高考分数,专科录取看会考成绩。打破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中专教育现有的界限,建立一种合理流通的机制。将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中专教育合为高中教育,以迎合社会上普通高中优于职业中专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特别是满足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意愿。取消中考的分流功能,将分流上移到高一,即让所有想上高中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高一一学年后进行第一次分流,这一次是如同中考一样的强制分流,目标是让50%分流到职专学习技术(当然最理想的方案应当是普通高中和职专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内部自由流通),高二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分流,这是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分流。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成绩不太好,很难考上本科大学,再加上对于未来就业的考虑,选择让孩子不参加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进入职业学校。这又解放了一批学生。所有学生均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考试合格发高中文化课合格毕业证。不合格的,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发高中技术合格毕业证。两项均合格的则发双证。这个思路,加重了高中的分流功能,可是却可以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业,而且在本科名额分配到县的大环境下,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如同山东教育厅那样反复调研论证改革后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只有让人民满意,现实行得通,能使教育更加公平才是最好的。否则,就不仅仅是改革成功与失败的问题,更关乎民族的前途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