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由多要素构成的能力体系,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为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激发动机,强化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二是主动实践、提高对社会实践实质的认识;三是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是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五是创新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能力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is a kind of capability system consists of multiple elements.It helps college students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Currently, the training statu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and increas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we need to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First, to stimulate students' practice motiv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self-training. Second, to initiative to practice and raise awareness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 practice. Third,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apacity of social practice. Fourth, to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focus o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Fifth, to innovate the examination pattern and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Key W ords】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ability.
社会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其综合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并在个体一生中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所体现的基本能力,是由社会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要素所构成的能力体系,[2]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九州学院教师及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人,主要采取以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书籍等2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二是调查访问法,对九州学院学生工作处分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及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一手资料;三是问卷调查法,向全院师生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45份,回收率90.83%,有效问卷515份,有效率94.50%。其中,教师发放100份,回收70份,回收率70%,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94.29%。学生发放500份,回收47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94.53%。
对所有有效问卷的数据信息,由调查人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排,采用SPSS11.0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较为淡薄。57.02%的学生不满意于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效果,其原因除了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努力不够、缺乏自信、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之外,近23.83%的学生认为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较为淡薄,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在入学以后积极参加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多数学生都是在淡薄的自我培养意识中走进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实质认识不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认为“不出校门、何来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无非是走过场,是学校的一项教学任务,不必认真去对待,简单地应付了事就可以了。”仅有37.19%的学生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近30%的学生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是“偶尔参加,只为拿到相应学分”,还有4.45%的学生“从不参加社会实践,认为浪费时间、意义不大”。
(三)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强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师生间的配合很重要,教师的指导要被学生接受和采纳才是成功的、有意义的。[3]但由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欠缺,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有时力不从心,往往因为知识结构的老化、实践经验的不足等,而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给予学生以指导,显然这样的指导是十分有限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教师认为自己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一般”,7.58%的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指导学生的能力“较弱”。
(四)课堂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
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会使用各种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调查显示,由于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学设施落后、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54.55%的教师不常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26.5%的学生认为大学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帮助“较小”,认为教师应常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课程考核模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一种可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调查显示,31.82%的教师及40.31%的学生认为大学现有的课程考核模式对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帮助“较小”,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单一,主要是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测试而忽视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多拘泥于书本、考记忆多、考知识的理解、应用少;考试手段上,平时考核力度较小,成绩评定上以“分”定高低。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意识的淡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强,以及大学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模式,都不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为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其真正实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激发动机,强化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
动机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原动力,实践动机发起并推动个体的实践活动,没有相应的实践动机,个体根本不可能从事实践活动。[4]而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缺乏实践动机的个体其实践能力的发展注定是有限的,大学生应该激发实践动机,强化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
首先,变外在压力为内在动力。认识到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社会实践能力,要把这一外在压力变成自我培养实践能力的原动力,激发自我培养的自觉性。其次,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要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把个人成才目标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从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高度强化自我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第三,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要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成果,而且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使自己真正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主动实践,提高对社会实践实质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5]包括教学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多种形式。大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活动的效果如何,直接体现在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6]。所以,大学生应该主动实践,提高对社会实践实质的认识。
教学活动是大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实验操作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育实习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创新能力。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大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如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假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和“三下乡”服务活动等,都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相关业务的实践经验及能力。目前在我院的教师队伍中,多数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自我也相对较容易,但是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往往难以实现。调查显示,我院教师几乎没有到一线实际业务部门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更少,因此,高校应适当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7]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实践活动见成效,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多提供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到各级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在不影响教学及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过程,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服务,这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将大有裨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学生对加大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灌输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却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更多采用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形式,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置疑、大胆设问、积极讨论、敢于争论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主动掌握学科知识以及获得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模式。[8]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一是变“一言堂”为“讨论式”。开展讨论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课堂上讲授与讨论交替进行,也可以在学生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创新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现有课程考核模式的创新,需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在考试内容上,偏重能力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要考核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2、在考试命题上,注重知识应用。命题时突出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增加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比例,督促大学生提高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和半开卷等形式,打破以往死记硬背的单一闭卷式考核,侧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察。
4、在考试手段上,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评定成绩时破除以“分”定高低,将平时表现与期中、期末考察情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培养。
这种考核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考前作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失效教学方式,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其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大学生自身、大学教师还是高校,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当然,我们也深信,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4]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5.
[2][7][8] 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高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5,41,48-49.
[3] 龙云端 等.高校管理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3.
[5] 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2:2.
[6] 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