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信箱:zhongjiaobei@vip.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获奖作品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应体现在理论上;“职业性”应体现在技能上,只有二者和谐了,才称得上“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性 职业性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件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辉煌的10年,这10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百所示范院校的建设,对此定位的争议更加凸显。为此,本人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分析一下“高等职业教育”这个词,它是将“教育”冠以了“高等”和“职业”两个修饰词,这说明我们的这个教育既要具备“高等性”,也要具备“职业性”,就像我们的两条腿,二者只有和谐了,才能稳步前进。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回顾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有些教育者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应突出“高等性”,为此很多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突出理论教学,甚至沿用本科教材,将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而对职业技能没有作出过多地考虑,走出去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到企业后仍要进行岗前培训,上手较慢,走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误区——不具备“职业”能力。而本世纪初教育家意识到这一点后,极力提倡要突出“职业性”,为此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部分职业院校逐渐从“压缩饼干”的模式中走了出来,甚至为了突出“职业”的特点,将必要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删掉,只讲一些简单的专业课,将重心移到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上,与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相混淆,认为只有动手能力强了才称得上是“高等职业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缺乏职业发展后劲。这两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使得高职教育艰难的向前发展。

  今天百强示范院校的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等性”和“职业性”哪个更重要,教育家已趋于理性化,认为二者应和谐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人才。

  二、高职教育的内涵

  1、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夯实基础

  我们现在处于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只有进行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和竞争。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群体只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这是因为他们以雄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支撑。而我们现在的高职教育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所说,“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有些高职院校将必要的理论知识删减,只注重技能,这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高职教育应成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起点,在校期间应为他们奠定雄厚的理论基础。所以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就应体现在理论基础上。必要的理论课必须开,而且应具备系统性、学科性。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解决或正在解决着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突出技能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体现。然而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突出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笔者认为我国已经有很成功的职业教育先例,如我们的医学院就是典型的职业教育,我们的高职教育为何不借鉴他们的做法呢?!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毕业前期,利用一年的顶岗实习来夯实基本技能,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岗位需求。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接受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能力很强,他们的工作学习能力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有人会说我们的高职教育只有三年,怎么能与医学教育相比呢,他们是五年。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三年中的前两年半夯实理论基础,最后的半年顶岗实习是非常关键的学习机会,而我们往往忽视这半年的教育机会。所谓的顶岗实习实际上是回家待业,使得我们的高职教育大大缩水。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不接纳。很多企业不像医院,他们有着种种顾虑,怕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学生人身安全等,不希望接受这样的实习学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导向、企业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学生素质低下等等。转变这种局面是我们学校、家长、学生的热切希望。希望国家出台政策,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开门办学,完善职业教育。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既要突出“高等性”,又要重视“职业性”,只有“高等”和“职业”都具备了,才能称得上是“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使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妮 熊正安“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反思与批判”《职教论坛》2006、2综合版

  2.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J],教育研究,2005,(5).

  3.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