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信箱:zhongjiaobei@vip.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获奖作品

  摘要: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本文从英语习得、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班级规模、跨文化交际、考试制度、师资水平以及英语教学无效教学实例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英语教学低效或无效行为现状和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低效或无效行为;高耗低效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信息化时代的作用日显重要。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英语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用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为了彻底破解英语教学的这一难题,笔者在2009年组成课题组申请了“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行为调查与研究”这一课题,并获得了批准,成为2009年市级规划课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实验和文献查阅,课题组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低效或无效行为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

  一. 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习得”的养成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在真实的社会交际环境中运用英语自然、得体、流畅交流的能力。研究证明,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只具备监察(monitor)功能,无法自然流畅地用于语言交际之中,不能自动转化为交际能力。而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无意识(unconscious)的认知行为,是在潜意识(subsonscious)的情形下自然地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言习得通常是在大量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和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而获得的。因此,就语言学习而言,习得是基础,学习只起辅助和补充作用。(施慧英;2000)而我国的英语教学完全忽视习得的作用,依靠的是有意识的学习。虽然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但教学依然存在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语言技能的培养,把英语课上成了语言知识课。因此,尽管学生积累了不少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了语言能力,但缺少“习得”的条件和途径,语言知识不能转化为下意识层的语言技能。(施慧英;2000)因此,以学习为主要内涵的英语教学造成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低效率。这是造成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 教材编写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我国的英语教材虽然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教材编写实现了多样化。但是应该看到,教材的编写仍旧良莠不齐,且多数是千孔一面,真正能够体现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好教材少之又少。现在的英语教材多是系列配套的,但真正到学生和教师手中的教材只是学生用书和教师教学用书,学生没有活动手册,甚至没有练习册,教师没有教学挂图、没有卡片,甚至没有录音磁带。与此同时,我国的英语教学方法陈旧、单调,“应试教育”、“直译式教学”、“满堂灌”在英语教学中还占有很大比重,在有些地区甚至还相当严重。教学手段单一落后,不少地方仍然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甚至没有录音机和练习册。

  三. 班级人数太多,班额太大,严重制约着英语教学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班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45人,英语课人数还要少。而实际上,我国城区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过大,远远超过这一规定。

  资料1:记者从哈尔滨市教育局了解到,哈市小学大班额现象较几年前相比,已明显缓解。该局基础教育二处负责人介绍,1998 年~2002 年期间哈市小学大班额问题严重,那时,人数最多的班级学生数达到近百人,而现在一个班70 人就算很多了。(《黑龙江日报》;2007)

  资料2:近年来,在我市普通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有一个十分普遍但又让人十分漠视的现象──大班额现象。全市几乎所有中学的班额都超过了这个数字,大多数中学每班有五六十人,重点中学尤甚,个别重点中学每班超过80人。(《重庆日报》;2001)

  资料3:近年来, 该区城区学校生源爆满, 小学普遍出现大班额现象, 11所公办小学的在校学生达到3万人, 个别学校的平均班额达到90 人。(《四川日报》;2005)

  关于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格拉斯(G.V.Glass)和斯密斯(M. L. Smith)研究发现: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师生和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他们还发现,在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他们的调查研究认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缩小到15人以下时,其效果迅速地提高”(和学新;2004)。

  从世界各国班级规模的发展来看,各发达国家大都在20-30人∕班。班额过大,增加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减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制约着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班额过大、人数过多是英语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

  四.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和对母语的心理依赖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么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王蓓认为,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不是记不住单词,或是掌握不了语法,仰或是发音的障碍,而是如何突破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问题。(王蓓;2009)波利茨尔(Politzer)曾说:“如果我们在教语言的同时而不教其文化,那不过是在教那些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或者是那些让学生产生误解的文字符号而已。”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教学应融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郭丽华;2000)可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于语言教学之中,才能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我国的外语教学恰恰严重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造成英语教学高耗低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同时,克拉申“情感过滤原则”指出:外语学习是在母语习得后进行的,学习者在情感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对目的语的排斥心理,对母语有一种心理依赖。因此,学习者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既缺乏情感因素,又缺乏模仿的语言环境,习惯于以母语作为中介转换机制,母语的思维定势所产生的负迁移,严重地制约着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又是导致英语教学高耗低效的心理原因。(施慧英;2000)

  五.受现行考试制度、教育管理体制和师资水平的制约

  英语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各地的新课改也搞得“轰轰烈烈”。虽然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对学生课程评价的多种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有一点是没有变的,就是考试。不管学生平时表现怎样,期末只有一次考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依然没变(听力和笔试)。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就是用这一次考试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因此,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考试,教学的目的就是得高分。教师把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变成了以讲解为主、以知识落实为主、以所谓的考点为主,很少去把知识变成技能,去训练学生的口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去读课外书了。结果学生越学越不感兴趣,厌学现象普遍,两极分化严重,使英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我国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还不高,难以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基本功不扎实,口头表达能力不理想,教学方式陈旧,说、写、画、唱、演、导等技能急需提高。此外,课时较多、教学任务繁重也是普遍现象。

  因此,现行考试制度、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师资水平严重制约着英语教学,是造成英语教学高耗低效的又一原因。

  六.英语教学中无效教学实例

  2010年3月,笔者观摩了一次片区小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听课过程中出现这样几种情景。一个刚工作不久的教师开始了她的讲课,提问: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What’s your name? Nice to meet you.几句问候之后,学生毫无反应,没有人应答。弄得学生和老师都很尴尬。如果老师继续用英语讲下去,这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这是一些教师在大型听课活动中常犯的错误。为什么再简单不过的几句问候语,学生不作答呢?原因是这个老师平时上课不用课堂英语,因为有人听课才使用。或者是她所借用的学生平时上课是不用课堂英语的。学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使用课堂英语,却显得不适应了。这种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还有一节课是五年级的。主要内容是教学5个词语:swim, skate, fly kites,plant trees,make a snowman.老师讲练结合,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活动顺利。最后5分钟是测试时间。一位评委老师出的测试题是让学生默写出这5个词语。测试结果不理想,多数学生不能默写出这5个词语。原因何在?是测试题太难。对于刚刚学会书写英语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能够读出、听懂5个词语已属不易了。默写它们实在是强人所难。可见,测试题太易或太难都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

  当然,造成目前英语教学低效或无效行为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各级学校各自为政,大中小学教材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缺乏统一规划;英语教学容量严重不足(包括词汇量、视听量和课外阅读量);小学英语课时偏少,各级领导重视不够;等等。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英语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科研水平和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有一天,我国英语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会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 施慧英. 关于英语教学低效现状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 宋小玲. 大班额“瘦身”见效[N]. 黑龙江日报.2007.3.23

  [3] 余 虎 熊 勇. 透视中学“大班额”现象[N]. 重庆日报.2001.10.8

  [4] 张元忠. 整治学校大班额[N]. 四川日报.2005.6.19

  [5] 和学新. 班级规模影响教学效果[N].人民日报.2004.3.18

  [6] 王蓓.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大众文艺.2009.14

  [7] 郭丽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