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信箱:zhongjiaobei@vip.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获奖作品

  [提要]高校德育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理应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它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事业心、责任感、理想信念等品质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些品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目前,高校德育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还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寻找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 创新素质 德育课 价值 现状 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和先进与否的实质性标志。因此,人们在关注创新本身的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培养人才的教育,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是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更是被寄予了厚望。但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或者说该怎样实施教育以使其最大限度地培育创新素质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个正在探究中的话题,可以从对教育和创新素质的理解说起。 德育课在创新素质培育中的应有作用与价值 教育是一项总体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人的成才一定是教育

  中各种因素和各项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应包括育智、育德、育美和育体,即常说的德智体美,这样才能全面地培育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虽然强调的是创新,但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调动全部心智和品质,甚至体力的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创新素质既包含了外在的能力、才识,也包含了内在的激情、毅力,还包含着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的热爱、对所从事工作的事业心、敬业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等更为深层而不易被人们重视的诸多品质。一般说来,创新素质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中创造能力是显性的层面,最易为人们所认识,也是判断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最明显的标志,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隐性的层面,它们深藏于人的内心世界,不易为人们所发现和认识,自然也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评价创新素质时,也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只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就不能不看到创新素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就不能只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实际上,虽然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确确实实通过创新能力表现出来,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滋养和支撑,创新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快就会衰退。因而,显性的创新能力和隐性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创新能力比作一朵盛开的奇葩,那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是孕育这朵奇葩的土壤。土壤肥沃,花朵才能繁茂。由此可见,创新素质的培育就不能仅仅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也要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培育。

  那么,应该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毫无疑问,发展素质教育而撇开应试教育是必然趋势。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还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商,还关注他们的情商和德商。应该说,大学教育虽然是专业教育,但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过程都既顾及到学科的专业性,也顾及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大学教育融合了“既广博,又专深”的人才培养理念。因而,每一个专业的课程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的,包括一定数量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又称公共必修课,属于基础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学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外语课、体育课、生产劳动和军事训练等课程。这些公共课和专业课一起构成了各类专业的整体课程。这些公共基础课未必直接与某个专业相联系,但它们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备基础。也就是说,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都必定具有它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具体到德育课程,它主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成长和心智成熟,教育学生在学会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把做人和做事、做人和做学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只有先做好人,才可能做成大事,而做事的过程也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所以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做人当中做事,在做事当中做人,使学生不要一味事功而忽略了对人生的感受,更不能为了某些实际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违背道德、丧失良知、丧失人性。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道德境界和政治素质如何,不仅关乎自身的幸福和发展,也关乎国家的前途。德育课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他们自觉地把发展自身与贡献社会结合起来。大学阶段是学生学成,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一定的理想抱负和责任担当意识,都应是这种准备的一部分。因此,在积累专业知识和才干的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进而逐步具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和气慨。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政治素质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是大学生创新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由此可见,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如果说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显性的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的话,那么德育课程则在隐性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高校德育课在创新素质培育中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德育课作为大学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无疑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

  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由于其着力的是隐性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部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只能起着间接的作用,而且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因而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德育课程与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笔者曾对正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部分大一学生做过调查,在180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当问到这门课程是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时,认为“有帮助”的仅有46人,占所调查人数的25.56%,认为“一般”的有57人,占所调查人数的31.67%,回答“说不清”和“无帮助”的各有38人,各占所调查人数的21.11%。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能明确认识到德育课有助于创新素质培育的学生相当少,有超过40%的学生实际上是否认德育课对创新素质的培育作用的。在对另一道题目的回答中,也反映了学生对德育课创新素质培育价值的认知是不清楚的。题目是“就你以上所选的素质选项来看,你认为这些创新素质主要来自于:A、专业课程的学习;B、业余兴趣的培养;C、德育课及其他通识课程的学习”,选C的只有41人,仅占所调查人数的22.78%。而“以上的素质选项”即“你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A、独到的思维方式;B、较高的科技素养;C、探索钻研的精神;D、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E、勤奋、热情和毅力;F、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G、沟通交流能力;H、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心理素质;I、过硬的专业素质;J、其他”,由于这道题可多选,相当多的学生都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超过5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除“J、其他”以外的所有选项,其中选择比例较高的选项是A、C、E、H,分别有156人次、151人次、150人次、155人次,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6.67%、83.89、83.33%、86.11%,而“F、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选项,也有116人次,占66.44%的学生选择。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在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中,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不可或缺,而培养这些素质所涉及的内容正是德育课的重要内容,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应对、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情商和意志品质,等等。应该说,德育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确实有独特价值。然而,对于这样重要的课程,很多大学生却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作为德育课教学的主导者,一些老师对德育课程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之间的 紧密联系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在这方面启发学生。一般说来,大部分人都认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认同在人才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多年来,教育界也往往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智育和德育的关系,甚至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对于德育课教师来说,无疑都会有这样的认识。但是,部分教师的认识却也只停留在此,没有提高到德育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密不可分的层面。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仅强调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却不把这些素质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

  第二,德育课教材的内容编排中尚缺乏明确的创新素质培养的内容。大学的德育课无疑指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是为大一学生开设的课程,从2005年起,由原先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而成。这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改革的的重点之一。两门课程合并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综合性培养。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不仅需要人们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而且也要有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道德和法律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两大基本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量的社会问题不仅呈现为道德问题,也呈现为法律问题。大学生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材的内容共分为十章,前八章偏重于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后两章偏重于法律素质。但综观整本教材,除了在一些章节中谈到人际竞争与合作、理想与信念、社会责任感外,基本上没有反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内容,更没有就这些素质培育开辟专门的章节。这样的内容设置不容易让老师在备课与上课过程中把这门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也更不容易引起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认同,从而也在无形中降低了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 创新素质培育视域下高校德育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的功能,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育人功能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

  规律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i]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尤其是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它只能与其他教育共同担负起育人的神圣使命。它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来实现的”。[ii]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更应该大力发展高校德育的育人功能,这既是因社会竞争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课可作如下尝试:

  第一,教师要从自身出发,提高对德育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认识、观念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引导,强调以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粹以及理想信念等为内核的创新精神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那么也会引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与素质准备,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第二,教师在课堂中多引入创新故事的叙述,既可以是伟大的创新,也可以是平凡的创新。在对真实故事的叙事过程中,既要详细地叙述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更要突出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理想和信念等品质对他们的成功创新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故事叙述,既可以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了解到一些杰出人物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以真实故事充实教学内容,表达教学目的,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也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让他们感觉到创新并不是只有特殊的人才能做到,其实只要认真踏实地学习,积累才华和经验,并且敢于想像和创新的话,自己离创新并不象想像中那样遥远。实际上,随着社会对创新的重视和宣传,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在笔者的调查中,当问到是否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高科技领域或重大项目”的观点时,有132人不同意,有22人同意,持中立态度的有26人,分别占所调查人数的73.33%,12.22%和14.44%,而对于“创新一定是发明创造出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东西,所以很难”的观点时,不同意的高达141人,同意的仅有16人,持中立态度的23人,分别占所调查人数的78.33%,8.89%和12.78%,这说明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已日趋科学。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既包括“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也包括一般技术含量的创新;既有科技创新,也有制度创新,还有文化创新;既有观念创新,也有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创新也并不都是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不论何种创新,都只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想轻而易举就能创造出全新及完善的事物,那几无可能。只要在前人基础上作一点改进,因此提高了效率,或是促进了社会某些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或是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明晰、深刻,等等,都算是一种创新。而且,小的创新也可能积累成大的创新。所以,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创新理念也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具体故事、案例反映出来。教师通过叙事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创新理念,也传递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使创新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在课堂上就本门课的内容适当地组织一些小组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笔者的调查中,有不少学生表达了参与实际的创新和组织课外创新活动的愿望。但限于课程的规定和课时的有限,完全满足这种愿实有困难。不过,在德育课堂上也可以而且适宜组织一些小组创新活动,笔者的做法是在课前以教材中的某一个内容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六到十人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在课后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最后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到下次上课时派一或两名代表上讲台向全班报告他们的成果,这种报告的形式不受限定,而且鼓励他们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可以是演讲,也可以是讲故事,还可以是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甚至可以是表演。最后老师再作适当点评,接着把他们的报告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点评中的肯定和赞扬也鼓励了他们的信心,还可以在此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以学习上的创新能力,总体效果明显要好于单纯的教师讲授。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的开设的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备课程之一,我们理当重视和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但就德育课在这方面的功能开发不足的现状来看,还需要对德育课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它在创新素质培育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i] [i] 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93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